金钱心理学读书笔记
1、金钱观的形成与个人经历有关
每个人的金钱观、对风险承受能力,都与其生长的环境、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2007年股市高点入市的人,可能到现在还被套着没有回本,因此对于股市会有着天然的悲观论调。而如果你是2009年初入市的,刚好在股市的低点,此后会迎来长达数年的牛市,那么对于股市会是乐观的拥抱心态。
2、投资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FV = S* (1+ i)^ n + S*(1+i)^(n-1)+……+S = S/i*[ (1+i)^(n+1)-1)]
其中:
- S是每个月投入股市的金额,假设每个月投入额相同;
- i是实际每个月平均收益率;
- n是投资月数。
- 其中S、n是可以控制的
- S需要我们识别自己的消费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设定的储蓄目标制定,因人而异。
这里作者提醒我们要提防的是,当你每个月收入2万和每个月收入5万时,消费水平可能水涨船高,其中很多是因为攀比、虚荣等导致的。譬如买车是因为想象买车后别人看到车后的虚荣感,而不是真的需要这部车。
对于n,我们需要通过留足足够现金,以避免紧急需要钱时,不得不斩仓的情况。所以记住:
永远留出15%-30%的现金,可以随时取用,放在活期理财账户。
i是不确定性,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策略来提升i,但是根据统计,美国和中国的公募基金历史业绩,85%的主动基金产品没有跑赢大盘指数基金(如标普500指数基金、沪深300指数基金),而通常主动基金都是最聪明的那批人在管理。所以承认自己投资能力普通反而能让自己心平气和。如果不想折腾的话,就把钱投到指数基金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式,而当n在5年以上时,赚钱的概率是90%以上;如果投入十几年,穿越几个牛熊,大概的收益率在年化7%。
3、长期来看,投资的时间比投资收益更可控,因而更重要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西蒙斯的年化收益率(i=66%)远远好于巴菲特(i = 22%),但巴菲特最终成为了首富,原因是巴菲特从10+岁就开始投资了,而西蒙斯是从50岁才找准投资之道的,西蒙斯的N比巴菲特的N少一半。巴菲特90%以上的钱是65岁之后赚到的。
在巴菲特的成果秘诀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个通常会被我们忽视。
4、储蓄并留足现金,是比较好的容错方式
储蓄才能避免自己为了生活所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有了积蓄后,可能一部分拿来增值,此时还是要留足现金,避免临时需要用钱,而不得不动用股票账户的钱。
假如你因为持有现金而规避了熊市到来时不得不卖掉手中股票的风险,那么你通过持有现金而赚到的真实回报就不是1%了——可能是1%的很多倍,因为逃过在错误的时候走投无路地抛售股票这一劫后,你终生投资事业受到的积极影响可能会超过许多次巨额回报的总和
留足安全边际的其他方式:
- 给自己的回报率目标不用设定得太高,10%当然好,5%也可以接受。
- 持有标的的时间可以无限长。
5、理财也存在二八定律,所以最好从整体评估投资表现
举几个不同维度的例子:
沪深300指数基金长期持有,譬如持有10年,可能80%的收益来自于这10年中的1个月时间,其他时间的涨跌对于收益贡献微乎其微。但我们无法预知,所以只能一直在场,也就是常说的“雷电击中你时,保证你在雷电下面”。
巴菲特这几十年时间投了500+只股票,其中贡献大部分收益的是其中10+只股票,所以巴菲特也有投资糟糕的标的。
网飞为什么会投资这么多剧集,也是基于投资组合来布局的,网飞无法预测哪部作品能够一炮而红,但是网飞的剧成功率比较高(网飞成功的秘诀在此),网飞知道只要不断地创作,总会有一些作品成功转化,网飞也不会要求款款剧爆红。
回到投资,我们不应特别关注每个标的必须赚钱,可能的状态是有收益率高的标的,也有收益率低的标的,我们应该关注整个组合的业绩如何,譬如股债比例,往往资产配置比例更能决定长期的收益率。
6、一个人的财富取决于你还没有花出去的钱
一个人有豪车,房子等并不意味着它富有,可能TA的车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贷款买的。一个人富有的前提是克制,财富不是你花出去多少钱,而是你有多少钱还没有花出去,财富的价值在于为你提供更多选择、灵活度和成长空间。
这有点反直觉,我们社会提倡的消费观就是,钱是用来花的;恰恰因为这个观念,我们收入越高,开销也越大,存不下钱。
你未来财富的多少与收入水平关系不大,而与储蓄率关系很大。即使收入不高,依然可以积累财富,但是储蓄率不高,绝不可能积累财富。
此外,提高收益率可能需要你学习很多理财知识,并经过多年的投资实践总结出来,因此不太可控;而提高储蓄率,是完全可以在自己掌控之内的事情。
因此,提高储蓄率,从今天开始,给自己设定一个储蓄目标,每个月将多少比例的钱存下来。
我们开销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 当开支减少,储蓄率自然会提高。
- 当你的欲望减少,开支自然就会减少。
- 当你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你的欲望自然就会减少。
7、关于投资策略,我们需要在理论正确和合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在金融领域中,人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某些方案在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违背人性的。
这里有个例子,价值平均策略模型中,当股票价格越跌,越需要你买入,甚至投入之前定投数额的好几倍,这在理论上是没错的,因为这样你可以在股票低估时买入更多的筹码;但是现实中,我们每个月的收入有限,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现金补仓,因此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定期定投一样金额的方法。
另一个例子是马科维茨提出的CAPM模型,我们可以算出一个最优(同等风险,获得最优组合收益)的资产配置组合,但是马科维茨在做投资时,对于股票和债券的比例,采取了一半一半。
8、人生要均衡
在理财上,只有当你能给一项计划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去成长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得到最佳体现。
无论在工作生涯的哪个节点,都要定下这样均衡的目标:每年做好适中的储蓄,给自己适度的自由时间,让通勤不超过适当的时长,至少花适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
接受自己的想法一直在改变,5年前定的目标可能并不适合现在,因此不必执着于过往的目标,要随着时代而变。
9、拥抱波动/风险,把它放进“成本”的心理账户,而不是“惩罚”的心理账户
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而不是该缴纳的罚款的视角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培养正确理财心态的重要部分。这种心态可以让你坚持一项理财策略足够久,最终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
实际上在长期定投过程中,正是因为波动(尤其是先下跌、再上涨的情形),才使得我们可以不断摊平标的的持有成本,从而就算一年过去,指数还是回到了一年的点数,我们还是赚到了钱。
因此,我们要勇于拥抱波动,尤其是浮亏;在回撤时,要能拿的住。但是回撤在多少时拿的住,因人而异,所以这也是没有通用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的原因。
10、股票市场上同时存在着短期和长期两类人,他们的定价模型不一样
泡沫是由短线投资者催生的。当短期回报的动量吸引了足够多的资金,使投资者的主体从长线投资者变为短线投资者时,泡沫就开始形成了。
泡沫之所以会形成,并不是因为人们在非理性地参与长期投资,而是因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堪称理性地转向短线交易,以追逐不断滚雪球式增长的积极动量。